TG体育

媒体报道

上观TG体育:全球极端天气日趋频繁,城市避免“看海”要增强排水更要走出误区

日期:2023-09-12     点击量:

今年8月末9月初,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台风高发,“海葵”给福建多地带来强降雨,多座城市严重积涝、停电,地铁、动车停运。

对此,上海感同身受。2021年以来,至少有4个台风明显影响上海,多个区域因排水能力跟不上而出现较长时间明显积水。

每一次应对后,积水总会退去,但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强城市韧性,只是治标不治本,更何况,未来极端天气的挑战会愈发频繁且严峻。

今年8月,气候专家阿尔瓦罗·席尔瓦在世界气象组织媒体发布会上表示,近几十年来,热浪和强降雨等许多极端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也在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由于温室气体达到创纪录水平,陆地、海洋和大气发生了全球范围的变化,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正在加快,南极海冰下降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短短10年时间,整体海平面上升超过10厘米。仅2022年,洪水、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就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抵御日益猖獗的洪涝,上海要补哪些“短板”,又究竟需要怎样的“韧性”?

到底要“几年一遇”?

要客观地评价一座城市的排水能力,专业上常用能“对付”多强的降雨来说明。

降雨量每小时36.5毫米被称作“一年一遇”,51.2毫米、58毫米、67.3毫米分别为“三年一遇”“五年一遇”“十年一遇”。在对应强度的降雨下,能够不出现明显积水等状况,排水能力就被称作达到“几年一遇”的标准。

以市政道路为例,如果在每小时36.5毫米的降雨量下,积水没有没过道路侧石,又或者道路中心积水范围小于50平方米,且雨停后1小时内积水退去,那么该道路的排水能力至少达到了一年一遇的标准。

来自上海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末,上海中心城区已基本实现排水系统全覆盖,排水能力全面达到一年一遇标准,其中约16%的重点区域达到了三到五年一遇标准。

随着排水系统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的持续推进,截至去年底,约19%的上海中心城区排水能力达到三到五年一遇标准,全市达到这一水准的区域约占总量的18%。

根据《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至2035年,上海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环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韧性的现代化排水体系,“三到五年一遇”将是全市普遍水准。

通俗来说,上海已有接近两成的区域“三到五年还不一定淹一次”,到2035年其他区域基本都具备相同能力,但这只是能力的下限,日趋频繁的极端天气冲击的却是上限。

参考历史极端天气数据,三到五年一遇难以招架。今年7月21日,普陀出现大暴雨,部分站点小时雨强超过130毫米,接近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最大雨强的70%,超过百年一遇标准(降雨量每小时98.1毫米)。据上海市防汛办统计,全市当天有180多处下立交、小区、道路发生积水。9月3日,台风“海葵”外围云系甩来的雨水,也让包括虹桥路宋园路在内的许多区域出现短时“看海”。

排水能力再怎么奋起直追,似乎都永远赶不上脾气越来越暴躁的老天爷,难道只能把极端暴雨引发的积水内涝交给时间?对标的几座全球一流城市,答案是否定的:虽然面对极其极端的降雨,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完美应对,但其他情况下能否从容,关键还是不断提升“内功”。

东京和新加坡市这两座城市,无论遭受暴雨侵袭的次数,还是年均降水量都高于上海。解放日报·上观TG体育记者从上海市气象局了解到,2020年至2022年,上海年均降水量1397.5毫米,而东京、新加坡市分别为1529毫米、2400毫米。

有研究指出,后两座城市近年在极端天气的冲击下,内涝情况仍能均控制在较低水平,完善的高标准排水体系规划建设,以及大量“深藏不露”的调蓄池和地下河作出了主要贡献。

是系统不是盆景

排水能力的提升不只是增加排水管网,分析如今应对极端天气能力不足的成因,会更清楚上海究竟需要怎样的排水系统。

在排水“天赋”上,上海看似有不小的优势:天然水系丰富,郊区更是河浦纵横,水网交织。但实际上,上海属于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河网密度高、地势平坦、水流顺逆不定、排水缓慢,汛期常遭遇上游洪水、当地暴雨、潮汐的“三碰头”。

即使如此,拥有如此多天然排水通道的上海仍被许多城市羡慕,但随着高强度的城市建设,以自然水系为主导的自排能力被削弱。

“根据我们的研究,步行600米范围内能看到水系,那么该区域有较好的自排条件,一般不容易积水。”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嫣表示,如今在市中心,像这样理想的排水距离已不多见。

上海市水务局发布的《上海市河道(湖泊)报告》也反映了这种现象:2017年,全市河湖面积共620.98平方公里,河湖水面率仅9.79%,不足10%。重视河湖水面率问题后,填河行为被严格限制,2022年,这一数字回升至10.3%,接近2035年不低于10.5%的目标。

高强度城市建设带来的地面硬化,也导致地面的涵养和储水能力不足。专家表示,以前雨落到地上就可以渗入土里。现在水落在水泥地上,没有缓冲,没有“喘息”时间的下水管网只能越修越粗。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过去的市政建设少有通盘的布局思维,造楼修路的人不会考虑排水,点状的项目很少结合周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只有“盆景”而不成体系。陈嫣认为,不少老小区易积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年累月的城市建设让周边道路路基越来越高,小区成了洼地。

徐汇区华建二街坊居民赵玉明今年过上了好日子,困扰小区多年的积水问题终于彻底改善,而引发积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小区地面标高低于市政道路0.3米至0.5米。

积水点改善工程通过铺设新管,打通了小区雨水流向华泾西雨水泵站的断点,今年多场大雨后再未出现水没过脚脖子的情况。

“还有一种解决方式是将源头雨污分流后,将雨水就近排入河道,同时解决小区与周边道路的高差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增设管网,这样的方式更自然,但实际操作起来更复杂。

一位施工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些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成沥青道路时,为了经济性、减少噪声污染、缩减工期,不会“破路”,而是在路面上铺一层新的沥青,叫作“加罩沥青施工”。

完工后,路面普遍高于周边几厘米。如果不断翻修,路面就会不断垫高。2015年,同济大学校园曾出现“看海”,原因之一就是四平路因地铁和下立交建设,道路高于校内1米多。

从被动淹到主动淹

如果说修建下水道和强排设施是城市防涝的上半场,那么,海绵城市就是下半场。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降水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干旱缺水时可“挤”出收集的雨水加以利用。这一理念强调“道法自然”,即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水生态的干扰。

2015年,我国推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专家认为,尽管已有近十年探索,但从全球来看尚处起步阶段,有不少认知误区亟待厘清。

有的地方把“海绵城市”简单理解为源头绿色措施、低影响开发,这其实解决不了城市内涝。有的地方打造“海绵城市”仅仅停留在排水管网、雨水调蓄等工程性措施上,忽视了地区水生态系统的构建。

陈嫣看来,海绵城市不是“盆景”般的点状项目,而是一种系统理念,需要从城市规划之初就介入。真正的海绵城市,不仅包括源头雨水控制,还包括管网、泵站、调蓄池等其他措施。

纵观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等宜居城市在防涝上的探索经验,都始终强调“蓝(水系)、绿(绿地)、灰(市政设施)”的结合。

东京的特点在于体系化、标准高。早在1986年,东京就提出雨水流出抑制、下水道、河川和调蓄相结合的整体内涝治理思路,设立长期目标,至今坚持投入37年。东京在排水防涝中使用的不同类型调蓄池的数量普遍高于我国城市。

新加坡更强调自然排水体系。2006年启动的“ABC水行动计划”致力恢复城市河流和湿地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生态保持水分、减少洪涝;各式各样的空中花园在实现雨水拦截功能的同时,收集雨水来供养植被。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上海没有错失新一轮发展机遇。在“五个新城”建设中,上海明确提出倡导海绵城市理念,结合竖向地形设计,实现绿色调蓄、土方消纳、水体净化、生物多样性等复合功能。一项到2025年要实现的目标明确,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要达到城市建成区的40%。

诚然,“寸土寸金”的上海,海绵城市探索势必面临重重阻力,需要“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功能复合利用。

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工程提供了经验,其河道设计为复式断面,一般设有2至3个台阶,人行道贴近水面,中间台阶为河岸,最上为车道。新建工程还将雨水和污水分开,雨水经过沉砂池回归汉江,当集雨量比较多时,通过河道立面的溢流口,自行流入清溪川。

循着这条思路,一些公共场所的潜在功能亟待发掘。

“传统观念认为,下暴雨城市哪里都不可淹,但在紧急情况下,下凹式绿地、下沉式活动广场,可以考虑作为临时蓄水系统,通过引流,保证道路、小区和下立交等关键部位快速排水。”陈嫣说,这是“从被动淹到主动淹”。

在上海市宋校嘉定实验学校,主入口、公共教学区以及体育运动场等地的绿化采用整体下凹的设计,周边道路及屋面雨水可以自然流入,形成一块“海绵”。

和平公园改造时,采取抬升水体溢流水位、设置行泄通道等措施,利用公园水体、废弃地下民防通道作为临时滞蓄空间,新增调蓄容积8700立方米,服务周边约36公顷区域超过管渠排水能力的雨水蓄存。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彪说,好的“海绵”项目不能“独善其身”,要能和周边排水项目随时互补,这也是一种充分利用有限滞蓄空间的智慧。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系统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上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专家建议顶层设计支持,比如立法保障。今年6月,《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已提请审议。

资金保障也是关键。以新加坡为例,截至2022年,新加坡政府过去10年累计拨款约20亿新加坡元加强全岛沟渠排水能力,以及提升沟渠设计标准。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TG体育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TG体育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